春節剛過,拉祜族婦女楊會玲就來到村里的藍莓基地務工。這是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東回鎮去年引進的產業項目,2000多畝藍莓全部采用水肥一體的大棚設施農業模式,種植第一年就實現掛果采摘,春節前售價高達每公斤300元,畝產值超過10萬元。
“第一個月練采摘技術,公司給保底工資3000元。現在熟練了,可以拿計件工資,一天下來收入150元應該沒問題。”楊會玲說,藍莓采摘需要大量用工,現在自己一年有半年時間在藍莓基地務工,單這一項就能收入2萬多元,再管護好家里的田地、搞好特色養殖,收入更多了。
瀾滄縣緊緊抓住中國工程院定點幫扶機遇,積極引進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開發現代農業項目。林下三七、數字藍莓、菌草產業等新產業落地結果,茶葉、甘蔗、畜牧等老產業提質增效,“科技+產業”支撐脫貧人口持續增收。2022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4.17億元,全縣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由2020年的11624元增加到14682元。
“農民院士”帶來致富希望
在瀾滄縣的村村寨寨和產業基地,總能見到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團隊的身影。調研發展路徑,破解產業難題,培訓農民技能,從2015年中國工程院定點幫扶瀾滄縣以來,幫扶團隊充分發揮人才科技優勢,為瀾滄縣量身定制發展產業。
朱有勇院士長期住在瀾滄縣竹塘鄉蒿枝壩村民小組,帶著農民干、做給農民看。在村里建起了產業示范基地,幫助農民用冬閑田種上冬季馬鈴薯,推廣林下中藥材種植,開辦農民技能培訓班,努力讓農民人人都有技能,家家都能有好收成。
“過去從沒想過種馬鈴薯也能增收。我參加了朱院士開辦的冬季馬鈴薯種植培訓班后,家里的冬閑田從此成了增收田。”蒿枝壩二組的拉祜族村民劉石保十分感慨,去年種了3畝,收入將近2萬元,今年種植面積增加到了5畝,再過兩個月就能開挖銷售,有望帶來3萬多元的收入。
嘗到了甜頭,劉石保又跟著院士團隊種起了旱稻。去年,朱有勇院士團隊在瀾滄首次開展雜交旱稻試驗示范種植,劉石保種了9畝,收割測產時最高畝產達690公斤,共收獲了100袋大米。實現了在同一塊土地上“冬季馬鈴薯鼓起錢袋子,夏季雜交旱稻滿了米袋子”。
如今,朱有勇院士團隊在瀾滄縣示范推廣的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水稻旱種等特色產業在拉祜山鄉結出碩果,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好產業。同時,還通過院士指導班、科技特派員等幫扶機制培育了一批新型農民。
在中國工程院的支持和朱有勇院士團隊帶動下,眾多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加入瀾滄幫扶行動,多次深入瀾滄開展現場調研。鄧秀新院士帶來了檸檬優質種植技術,印遇龍院士在瀾滄開展黑豬選育與推廣項目,劉仲華院士為瀾滄茶產業發展“把脈問診”,黃璐琦院士成為瀾滄縣科技特派團顧問……在人才科技的助力下,當地產業前景好,農民增收快。
“科技+產業”培育聯農新主體
科技興農,產業富農。瀾滄縣加快院士專家團隊科技成果轉化,大力招商引資,培育市場主體。積極推動茶葉、咖啡、甘蔗、畜牧、果蔬、生物藥業等鄉村特色產業基地化、標準化、市場化、集群化發展,先后建成巨菌草循環經濟示范基地、道地中藥材種植基地、千畝高標準蔬菜基地、數字藍莓現代農業產業園等產業基地,以產業龍頭聯農帶農助農增收。
種下一株巨菌草,長出一個新農莊。在瀾滄縣東回鎮菌草循環產業示范園,從菌草種植出發,可以用菌草作為生態飼草發展養牛、養羊,甚至養魚的養殖業,也可以用菌草作為基質栽培瓜果,農民群眾不僅能種植菌草增收,也能通過自己創業成為“新農人”。
“種植菌草交回公司,每畝收入可達6000多元,收益不錯。農戶也可以不交回菌草,自己發展菌草養牛增收。”示范園基地總經理助理李羊春說。去年,瀾滄縣引進中林中福(云南)林業發展有限公司推廣菌草技術,目前已在全縣推廣種植菌草3000多畝。公司秉持讓農業不再難做的理念,在東回鎮建設菌草產業示范園,為農民群眾探索菌草產業助農增收可推廣路徑,巨菌草正成為當地群眾的致富草、幸福草。
走進菌草養牛示范區域,菌草除了作為肉牛飼草外,牛舍里還用菌草和鋸末混合發酵做成牛床,菌草內的微生物能有效抑制病菌、分解牛糞,病菌少了,牛舍也不臭了;在果蔬智能栽培種植區域,實現水、肥、菌一體化無土栽培,6個品種的果蔬在菌草基質栽培籃里已經開始掛果,以種植番茄為例,預計畝產可達10噸。通過菌草循環綜合開發利用,實現了“農業不缺肥,養殖無污染”。
目前,瀾滄已先后引進中林中福、云天化、藍百旺等農業龍頭企業23家,培育農業市場主體7187戶,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68戶(億元以上3戶)。全縣2.66萬戶9.75萬脫貧人口與243個合作社,243個合作社與龍頭企業實現“雙綁”,“雙綁”覆蓋率達97.2%。有效破解了缺乏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經營分散、抗市場風險能力低等困擾,把千家萬戶的小農戶帶入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帶動農民發展產業、促進就業、增收致富。
增收路子越走越穩
在東回鎮班利村思茅松林下,拉祜族群眾龔建文正在收撿飄落的松針,一層層鋪在壟墑上,然后拔草、澆水,精心呵護著林下的“寶貝”。
“這一壟一壟的土里種的是三七,春節前剛剪了苗,再過一個月左右才能出苗。這些三七都是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種植的有機三七,產值較高。”龔建文和周邊村民一道管理的這片林下三七地共有100畝,是深圳田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于一年多前種下的,預計今年12月可以開挖。近年來,公司在瀾滄累計種植林下三七1095畝,實現有機三七產量40噸、綜合產值1.2億元。
林下三七種植技術是朱有勇院士團隊科技成果,按照朱有勇院士團隊制定的《林下中藥材——三七生產技術規程》,朱有勇將自己的技術成果無償提供給企業和個人使用,種植企業將按照銷售利潤的15%返利村集體,分給當地村民;企業在種植、管理、收獲等環節優先聘用當地農戶,使農戶獲得穩定的林地租金、務工收入。
目前,瀾滄縣累計種植林下三七1.21萬畝,有機三七產量348噸、產值6.96億元,覆蓋10個鄉(鎮)15個村委會,通過土地流轉、基地務工、激勵獎勵等方式,帶動農戶2889戶10400人,實現戶均增收2.5萬元。
瀾滄縣構建農民收入保障機制,系緊聯農帶農紐帶,健全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聯農帶農聯得實、聯得緊、聯得長、聯得牢。采取訂單收購、就業務工、土地流轉、資金入股等方式,引導帶動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大循環,獲得保底收益、參與分紅和增加工資收入,實現幫扶從資金到資本或資產的轉變,推動脫貧人口多種渠道增收。
來源:云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