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共認知和試信體系的缺失。
有機農業在中國仍然是一個新鮮事物、大多數普通消費者對有機產品缺了解,要使消費者廣泛認識并接受有機產品、還需要做大量的有機農業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工作,消費者從直觀判斷上難以區分有機產品和常規產品,難免引起消費者的質疑,加上實際存在的質量隱患,使有機農業面臨公信挑戰。
極少數認證機構只眼前利益,僅看重數量的增長,使消費者對有機產品認證的有效性產生懷疑。如果有機產品認證機構不嚴格按照標準開展檢查認證活動,就會導致不合格的有機產品進入市場,影響消費者的利益,導致消費者對有機產品失去信心。因而,從業人員的行業自律和誠信體系的建立是中國有機農業的基石,是市場發展的基礎。
2.部分有機農業企業重認證、輕貫標和咨詢。
有些有機業企業只重視有機認證結果,對有機農業生產標準的執行卻不夠重視,結果造成:寫的是一套,做的可能是另一套,導致真正的有機生產技術水平并不高。更有極少數企業受市場利益驅使,急于求成不認真貫標,不積極提高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企圖走捷徑、甚至試圖直接花錢買認證。
3.有機農業生產技術研究滯后,服務體系不健全。
有機農業生產需要一整套不同于常規的生產技術作為保障的,有機農業生產面臨著病蟲害防治、土壤培肥、品種選育、產品質量及生產效益等諸多難題。加之我國有機農業生產研究和科研開發缺少項目與經費,國內專門從事有機農業科研和教學的機構較少,特別缺乏對有機農業生產技術、生產資料的研究、開發和咨詢。影響有機農業持續發展和水準的提高。
4.有機農業生產規模小,成本高,生產和市場需求脫節。
中國有機農業生產規模普遍較小,導致單位生產成本高,加上市場發育還不夠完善,服務體系不健全,銷售成本更高,致使國內市場有機農產品價格偏高,影響有機農產品的普及和市場容量的擴大。我國目前有機農業主要集中在種植類產品上,多初級產品,缺少有機加工品,生產結構和消費需求結構嚴重脫節,生產不足和過剩同時存在。
有機農業生產只有通過市場,滿足消費者需求,才能實現其價值,離開市場,有機農業就沒有了發展基礎,因而,有機農業生產必須適應市場需求,按照市場規律辦事才能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5.市場不夠規范,假冒有機產品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
國內有機食品市場還處于發展初級階段,市場監管的手段不夠完善,力度不夠大,沒有形成規范有序的市場體系。由于有機農產品很難直觀判斷其真偽,消費者消費后也難以感覺其和常規農產品的區別,這給不法商人提供了可乘之機。
市場問題對有機事業的發展來說是最為關鍵的問題之一,只有有機產品在市場上體現了其真正價值,才能從根本上調動起從事有機事業的生產者、加工者和貿易者的積極性,只有規范了有機產品的市場,才能防止假冒偽劣產品的出現和泛濫,也才能使消費者信任有機產品,離不開有機產品。如果有機產品長期不能體現其真正的價值,如果有機產品的市場得不到消費者的信任,則有機事業不但不會發展,反而會逐步萎縮,直至消失。
6.政府支持力度不夠。
各級政府對開發有機農業還缺乏明確的政策、資金扶持。有機農業的環境和社會效益應得到應有的認識和重視。而多數發達國家為了鼓勵有機農業,制定對本國有機農業的補貼政策,對獲得認證的生產、加工企業等給予補貼,對有機農業的科研、咨詢機構每年都提供相當數額的資金支持,其依據就是發展有機農業有利于生態環境。
內容來源:快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