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智能溫室,是目前農業集約化發展的主要方向,用現代科技,簡化大棚管理措施,充分發揮智能溫室的優勢。
建設之初需要先選擇一塊合適的土地,該地址需要滿足以下幾點:
1、地勢開闊,東、南、西側無高大樹木和建筑物遮擋。
2、避開風口和風道,北面有天然屏障。
3、足夠的供水和排水能力,包括水源、水質、水動力和排水工程。
4、土壤肥沃疏松,地下水位低,無鹽蝕等污染。
5、周圍無煙霧、有害氣體和污染源。
6、靠近干線公路,交通便利,便于產品配送和原產地市場的建立。
建設步驟為:
1 .支架:后排距離后墻1米,前排距離前緣1.2米。前排和后排之間還有兩排,可以用水泥按1:2:3的比例澆注,里面有兩根8號鉛絲,或者買一些木樁。長度是地下35cm,在兩端的樁上拉一根鋼絞線。
2、頂架:用竹竿(長度自己掌握),東西共兩排,間隔60cm,正面用竹片與地面連接;
3、貼膜:用1.2每平米不滴水長壽-1.6元,用兩個小一個大開兩個通風口;
4.壓條:用長度合適(不足以連接)的竹竿,每隔三層放一根竹竿,用鐵絲扎好,用前面的繩子連接,拉到前面的地上。
5.設施化應用:進行布線、通電等作業,安裝應用通風機、開窗系統、增溫/降溫設備等。
6.應用溫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統:該系統基于農業物聯網系統與現代化設施溫室,利用土壤溫濕度傳感器、空氣溫濕度傳感器、光照度傳感器、二氧化碳傳感器等感知設備,配合智能控制柜、管理云平臺、智能閥門等,建立起針對溫室大棚環境的監測、傳輸、管理系統,執行通風補光、水肥灌溉、遮陽等作業,精細化控制室內環境,增加作物產量,給種植戶帶來更高的經濟收入,同時解放勞動,提高工作效率。
智能溫室建設完成之后,主要種植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為主,例如反季節蔬果、花卉、育苗、藥材、水果等。配合系統功能,精準管理大棚。
1、光強調整
當光照度傳感器檢測到室內光照度高于預設光照值范圍時,云平臺自動執行遮陽降低光照操作,進行降低室內照明設備的亮度、打開遮陽系統等。再次檢測到光照度達到適宜范圍時,自動暫停降低光照度的操作,完成一次降低光照度的操作。同理,補光操作也是同樣邏輯。
2、調整CO2濃度
當二氧化碳傳感器獲知顯示室內CO2濃度高于預設濃度范圍時,系統自動開啟排風機、通風機、開窗系統等設備,進行室內外的空氣交互,清除室外多余的二氧化碳。CO2濃度過低時,也會自動執行通風操作,及時補充室內二氧化碳含量。
3、溫濕度調節
當云平臺獲取到空氣溫濕度感器反饋的室內數據,對比預設溫度適宜范圍,得出室溫過高時,自動開啟制冷設備、通風系統等,恢復作物的光合作用活性。
4、其他調節
土壤墑情、土壤營養成分、紫外線等因素的調節,也是采用相同邏輯,精準控制每0.1°溫度、每1L灌溉用水等。同時配合系統的自動報警功能、數據管理、歷史查詢、聯動控制等功能,一體式管理溫室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