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是以信息和知識為核心要素,通過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智能裝備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跨界融合,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信息感知、定量決策、智能控制、精準投入、個性化服務的全新農業生產方式,是農業信息化發展從數字化到網絡化再到智能化的高級階段。
隨著云時代的來臨,大數據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物聯網的存在使這種基于大數據的采集以及分析變成了一種可能,2009年以來,在國家政策積極鼓勵和財政資金大力支持下物聯網發展掀起高潮,此后,物聯網在工業、農業、交通、物流、城市管理、環境保護、公共安全、醫療、家居等各個領域都開展了應用示范,目前提倡的現代農業精細化生產與物聯網技術結合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空間,以感知為前提,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全面互聯的網絡平臺構筑成功,現代農業悄然步入物聯網時代,智慧農業大局初現。
如果農民能隨時掌握天氣變化數據、市場供需數據、農作物生長數據等等,農民朋友和農技專家足不出戶就可觀測到大田里的實景和相關數據,準確判斷農作物是否該施肥、澆水或打藥,不僅能避免因自然因素造成的產量下降,而且可以避免因市場供需失衡給農民帶來經濟損失。各國政府、社會組織、企業都意識到大數據這場旋風所帶來的機遇,開始發力推動大數據在農業領域的跨界應用。
大數據時代,不僅可以通過建立綜合的數據平臺,調控農業生產,還可以記錄分析農業種植養殖過程、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動態變化,通過分析數據,同時結合經驗,制定一系列調控和管理措施,使農業高效有序發展。
我國糧食供求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伴隨收入水平提高,城鄉居民食物消費結構更豐富,對各種食物的需求也更旺盛。踐行大食物觀,是在繼續提高耕地產出率的基礎上,把資源利用的著眼點從耕地資源轉向全域資源。智慧農業的多重優勢使其成為全域資源利用的重要途徑。
智慧農業的一大優勢是增產增收,耕地精準使用。我國人均耕地不足,耕地長期高負荷利用,發展智慧農業讓土地更加集約化,并且通過傳感器采集數據,數字模型管控等方式調節土壤成分配比;既能高效利用耕地,又能利用戈壁、荒漠、灘涂、鹽堿地等非耕地。例如,新疆等部分地區的數字農業項目,引進基質栽培、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形成了戈壁農業。因地制宜發展設施農業,能避免與糧爭地,從空間上挖掘食物供給潛力。
智慧農業的另一大優勢是精細化耕地使用,智能管控。相較于傳統農業,智慧農業克服了傳統農業的節氣耕種,大水漫灌,無規劃撒肥等等靠天吃飯、抗自然風險能力差的短板。依靠智慧系統、大數據和高精度傳感器監測設備為種植養殖提供更好的環境,精準化栽培有利于提高農業產出。在實踐中,智慧農業與集合設施農業和傳統農業聯動發展,多方共促數字農業發展。
三農問題始終是事關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當前,我國全面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新階段,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讓占中國人口比重最大的農民群體進一步增收致富,成為了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協調發展問題、最重要的民生問題、最關鍵的農業產業優化升級問題。智慧農業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限制,實現時不分四季、地不分南北,促進了農產品周年供應,突破了植物的地域限制。
在實際的應用中,智慧農業的廣泛實施,數字化生產經營技術的不斷推廣,讓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騰出更多的精力來鉆研栽培管理技術,形成的連鎖效應將進一步給現代農業帶來新的技術革命,促進我國農業的飛速發展。
農業、農村、農民的全面現代化是一個全面系統工程,推進這一系統工程,首先要打好實現農業現代化這一地基。簡單地說,農業現代化指在農業生產現代化基礎上,通過現代化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概括而言,就是以科技創新為主要驅動力推動農業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在全球智慧農業發展潮流之下,我國在推動智慧農業發展方面也已經做了大量工作,不僅出臺了數字農業發展規劃,也在大力推動農業各行各業各領域的數字化轉型,不僅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智慧養殖、智慧種植云管理平臺、云解決方案、應用軟件以及APP等等,廣泛使用物聯網、傳感器、大數據等技術的智慧大棚、智能農場等智慧農業新模式更是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