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崇仙鄉制種稻田里,農戶們頭戴草帽,赤腳擼袖,左手攥緊繩,右手插秧苗,拉繩、入田、授粉、抽穗,他們相互協作,不斷重復著制種程序。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近年來,該基地通過與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劉宗超院士團隊在崇仙鄉東水村、崇仙村合作創建千畝富硒水稻基地,實現了規模化育秧。此外,當地還引進了先進的育種技術,大力提升育秧效率和秧苗質量。
“我們以雄性不育系作母本,雄性不育恢復系作父本,相間種植,父母本花期相遇,以恢復系的花粉授給母本,使母本結實種子。”崇仙水稻基地技術人員郭書沅介紹道。據悉,此次水稻制種面積2000畝,每畝地收獲500斤的水稻種子,共計收獲500噸種子,能夠供應50萬畝的水稻種植。
育出來的秧苗除了產量、質量,也要有銷量。崇仙水稻基地積極拓展種子銷路,通過供銷給農業公司的形式,穩定農戶收入。“我們將制種出來的種子以每斤7元的價格供銷給農業公司,每畝地大概有1300元的收益,此次制種預計有260萬元的收益。”崇仙水稻基地負責人高方圓自豪地說道。
信豐縣將利用適宜的氣候條件和地理優勢,整合資源、匯聚要素,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突破口,著力培育信豐現代種業核心競爭力,做強種業“芯片”,加速向國家制種大縣行列邁進,推動信豐農業全產業鏈優化升級。
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