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秋季栽培的平菇采收期并未結束,因受氣候的制約,出菇量和生長速度與氣溫適宜期相比均有所下降。特別是遇到冬旱年份,低溫加上低濕,如果管理不當,將出現“僵菇”現象。
科學用水當氣溫低于5℃、菇棚相對濕度低于70%時,培養料的含水量應控制在60%以內,床面噴水量也應相應減少,重點應以提高菇棚相對濕度為主,使菇棚的相對濕度保持在85%~90%。菇棚相對濕度小時,菇體生長速度較慢,不僅會延長其生長周期,而且會降低其產量。每天當氣溫較高時才可向空間、地面、墻壁等處噴水,以提高菇棚相對濕度。
雙膜覆蓋在室外進行小拱棚栽培的,如遇到低溫寒潮、大風降溫天氣,應對菇床覆蓋雙層薄膜,以增溫保溫。有條件的可在小拱棚上搭蓋塑料大棚,沒有條件的可在小拱棚膜上加蓋厚草苫,再在草苫上覆蓋一層薄膜。實踐證明,用雙層薄膜覆蓋的菇床,其溫度比單層膜覆蓋的要高出3℃~5℃,可明顯加快菇體生長速度,提高平菇產量。
補充養分采收了第一潮菇后,培養料的養分、水分會明顯下降。在冬季氣溫低時,可結合補充水分向培養料內增補3%的黃豆漿液、10%的淘米水、0.5%的尿素溶液,以調節培養料的碳氮比,增強菌絲的活性,達到提高產量和質量的目的。
合理通風在寒冷的冬季,菌絲體和子實體并未停止生長,仍然進行著代謝作用,因此千萬不可忽視菇棚的通風換氣工作。每天應結合噴水或采菇進行通風換氣,把菇棚內的二氧化碳含量降到最低限度,確保菇棚內空氣新鮮,每天在氣溫較高時通風1~2小時。
為了滿足食用菌規模化種植的管理需求,將物聯網技術與食用菌大棚管理相結合,對大棚進行監測與管控,形成聚英菌菇養殖智能監控系統。通過手機、電腦端的管理云平臺,自動控制大棚環境調節水泵,進行通風、除濕、噴霧等作業,減輕人力勞作強度。
安裝部署空氣溫濕度傳感器、土壤溫濕度傳感器、二氧化碳傳感器等感知設備,及智能閥門、智能控制柜等設備,應用食用菌智能控制系統。將大棚環境監測與調節工作串聯起來,菇農用安卓/IOS智能手機、電腦端即可查看大棚環境實況、通風機等設備運行狀態等,不需身在大棚也能隨時隨地管理大棚,一人管理多座平菇大棚不是問題。
菇農只需設置棚內各項指標的參數,即可實現棚內條件的基本穩定。大量實踐經驗證明,智能菌菇房通過控制系統的作用實現自動保溫、通風、光照調節和歷史數據記錄。
當智能菌菇房內的濕度過高或超過標準設計值時,菇農可以通過通風來降低室內濕度,當然也可以使用通風機、除濕機等來吸收溫室內的濕度,從而降低濕度。當棚內濕度過低或達不到棚內作物的濕度要求時,菇農可以使用噴灑或地面灑水的方法來提高棚內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