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位于安徽省宣州區水陽鎮新珠村宣州河蟹科技小院的示范基地里,一片蟹肥菊黃、稻谷滿倉的景象,基地100多畝的稻蟹米迎來了一年的豐收季。
兩年前,安徽農業大學與宣州區開展產學研戰略合作,成立了宣州水產特色試驗站,今年又成立了宣州河蟹科技小院,一批批研究生在這進行著喂養試驗和研究分析,讓大閘蟹也有了“科技范兒”。走進小院,實驗室靠墻的桌子上擺放著各種采樣儀器,幾名身穿白大褂的研究生正專注于河蟹采樣工作;另一面墻邊擺放著玻璃養殖缸,里面的螃蟹咕嚕嚕吐著氣泡。稱重,測量尺寸,抽取血液、肝胰臟、蟹肉……研究生按照程序有條不紊地采集著一只只河蟹樣本。
今年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回信中說,得知大家通過學校設立的科技小院,深入田間地頭和村屯農家,在服務鄉村振興中解民生、治學問,我很欣慰。
科技小院是高校培養研究生的一種模式,通過把研究生長期派駐到農業生產一線,研究解決農村農業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同時培養一批知農、愛農、興農的農業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目前,安徽農業大學已經建有45個科技小院,分布在全省16個地級市,涉及水稻、蔬菜、茶葉等特色農業新品種和智慧農業等新技術。
“感謝安徽農大的專家團隊,科技小院指導繁殖的河蟹苗種成活率高、規格大,今年河蟹養殖大豐收,畝產350斤大閘蟹,預計畝均產值能達1萬元。”宣州河蟹科技小院依托單位——宣城市金新河蟹苗種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葛其壽笑著說。
安徽農業大學宣州河蟹科技小院負責人李西雷表示,作為宣州河蟹科技小院的指導教師,長期以來把研究生培養和支持當地特色水產產業發展作為主要任務。將按照學校“一縣建一院,小院筑大院”的建設思路,與研究生一起對安徽河蟹新品種選育、優質大規格蟹種培育、營養品質調控等關鍵問題開展試驗示范、田間技術指導,讓更多科研成果落地生根,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
科技小院不僅是學生的實踐基地,也是農技推廣平臺。“我們聯合當地農技推廣部門,定期給農民培訓,指導他們科學種養。”安徽農業大學研究生院副部長姜家生介紹,學校團隊已先后組織田間觀摩培訓50余次,服務了58個農技協,田間示范面積3萬畝,技術輻射面積3708萬畝,培訓農民6萬余人,與國內200多家企業共建“鄉村振興合作企業戰略聯盟”,與60多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900多家省級以上農業企業、1200多家農業小微企業建立了穩定的產學研合作關系。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