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在新經濟發展態勢下得到進一步革新、完善,農業發展水平、發展品質得到有效提升。在新時期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生產者、管理者、經營者需要對現有的發展模式以及產品經營架構進行有效整合、優化,建立起全時段、全過程監管的農業發展體系,提高“智慧農業”發展品質。
“智慧農業”結合網絡技術、傳感器技術、大數據技術實現了對整個農業生產體系、各生態領域的全過程、全生命周期管控,從農作物的種植、養護、收獲,再到后市銷售以及配套農業服務等多個環節,實現了一體化打造;同時“智慧農業”也實現了對農業科技、農藝技術的有效使用,在精準養護、精準農業發展過程中的應用較為常見,比如結合智慧測土技術實時高效地檢測土壤的理化特性,在自動水肥管理過程中進一步減少了人工作業量;另外在智能農業科技的加持下,在農作物病害防治管控方面,結合科學手段,通過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也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品質。總體來說,“智慧農業”在新時期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傳感器技術的加持下面向新的高度、新的維度實現轉型升級。
在“智慧農業”領域所使用到的物聯網技術包含三大結構,即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感知層主要是利用傳感器系統以及射頻技術、RFID技術,用于信息識別,通過采集二維碼標簽,結合讀寫器、攝像頭、網卡等相關設施,完成高效率的信息讀取、錄入、控制;而在網絡層則類似于人類的中樞大腦,主要是實現信息傳遞、處理、整理、歸納、收集,發揮著控制室的處理作用,將感知層所傳遞的信息進行加工、控制,比如在市場分析、市場管理以及農業技術應用的過程中,可結合多方面的數字信息降低信息決策管控成本;而在應用層則主要是實現社會分工,完成對行業發展的整合,促進整個行業智慧化地運作,比如對整個社會的價值進行再次分配和定義。因此借助物聯網技術在發展“智慧農業”的過程中可建立起了全面感知、可靠傳輸、智能處理的產業結構,在最優生產控制、智慧化管理、電子交易以及系統化物流控制方面減少了資源消耗,可打造智能、低碳、生態、集約化農業生產運作的格局。
3.1 在節水灌溉過程中的實踐應用
“智慧農業”科技在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的加持下得到升級革新,在對農藝科技實踐應用過程中可做到精準管理、精準控制。利用物聯網技術及時監測農作物的生產狀態,實現對水源問題的高效控制,比如結合對土壤含水量的實施監測、控制,借助濕度傳感器收集、反饋數據信息,連同中央處理器系統,銜接控制室、水泵以及電氣裝置,完成循環節水灌溉控制,使得節水灌溉的精度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可在灌溉過程中對局部區域灌溉不均衡的情況進行有效改善,從而提高灌溉水平。另外在灌溉過程中也能夠改變過往廣撒網、一刀切的工作開展形式,結合滴灌、噴灌等智能機電設備,分析傳感器所反饋的實時信息,可在灌溉過程中做到精細化控制,減少農業灌溉用水量。
3.2 農作物品質安全追溯過程中的應用
“智慧農業”將整個生產端、消費端進行了有效連接,最大限度地保障食品安全,如借助RFID技術、智能編碼技術等,可實時高效追溯查詢相關農作物的生產周期、生產過程以及在生產期間所使用到的各類營養物質,其囊括農作物生長的各項數據信息,可在食品安全追溯活動中做到全時段、全域、全過程監管控制。在當前“智慧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部分生產基地均配置了編碼系統,結合條形碼、二維碼,能夠收集、整理、記錄并展示農作物的生長信息,包含對農作物的除草、澆水、施肥。電子標簽也作為農作物的身份認證標簽,可快速高效地整理數據信息,完成對數據資料的集中展示,在農作物安全管理以及農業市場檢疫過程中發揮出較大的作用,如結合IC卡、物聯網卡,通過連接生產基地的數據庫,銜接互聯網平臺、消費平臺、銷售終端,可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的信息透明性,在供應鏈管理思想下全方位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3.3 物聯網技術在測土施肥管理過程中的應用
對農作物實施水肥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傳統水肥管理過程中,農業生產人員往往是結合經驗判斷法,通過分析農作物的性狀、生長條件、生長趨勢來進行水肥管理,還沒有從微觀層面完成精細化養護管理。當前利用物聯網技術可在水肥管理過程中實時高效地監測土壤環境,對其中各微量元素的含量進行嚴格控制,比如在施肥管控環節,可通過測土技術,結合物聯網平臺,實時高效地監測土壤中有機質以及氮、磷、鉀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從而在水肥管理過程中做到精準施肥、精準控制,可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復施加肥料,或肥料施加不足的情況,保障農作物的精細化生長。因此在水肥管理過程中,可通過測土技術,連接物聯網系統,在控制肥料使用量的過程中做到智能分析、智能控制。
3.4 升級產業鏈
物聯網技術進一步推動了“智慧農業”產業鏈的改造升級,主要體現在對生產領域、經營領域、服務領域的創新優化。具體來說,在生產領域可對種植、養殖作業實施一體化生產控制,通過搭建一體化管理平臺,可做到全局、全域的生產管理;而在食品安全環節,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可通過追溯系統,完成全程信息展示”;而在生產管理環節可利用智能設施、互聯網系統提高管控效能。
而在經營領域主要是利用物聯網云計算技術,打破農業市場在運行過程中所受到的時空限制,另外在一體化農產品經營管理環節,也可通過物聯網宣傳,完成農業品牌的營銷以及品牌化運營,對于打造、搭建個性化、特色化的生產基地具備較大的現實意義。另外物聯網技術在“智慧農業”生產過程中也能夠進一步推動農業休閑產業的發展,比如在當前農業休閑旅游產業,可通過開發休閑旅游產品,結合物聯網產品,如VR、AR、虛擬現實技術,給予游客良好的農業旅游服務體驗。
此外在產業升級領域,通過物聯網技術有效地解決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的障礙,可通過手機終端、云計算、大數據系統建立起全方位的數據資料,為實施精準管理提供良好條件,在全域、精確、動態、科學的信息服務管理領域進一步提高了生產決策管理水平和市場抗風險管理能力。比如物聯網技術實現了經驗積累、技術整合,可通過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生產管理系統,結合農業科技咨詢,銜接教育、農業研發,對農業生產過程中“找方案”的問題進行了有效解決、改善、優化,實現了高效率的農業生產管理服務。總之,在互聯網技術的加持下發展“智慧農業”,在推動產業升級改造過程中具備較大的現實意義。
總體來說,互聯網技術在推動“智慧農業”發展過程中實現了信息整合、價值整合、流程整合、產業整合,將服務、生產、消費、管理進行了融合互動,建立起了全域、全過程的管理架構以及循環控制體系,提高了農業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