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區自2020年在全市率先啟動“數字無人農場產業片區”建設,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累計完成4086.86畝無人農場的建設,實現了耕、種、管、收各環節的無人化作業,有效探索了農業現代化實現路徑,對上海乃至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標準農田全改造。嘉定區依托外岡鎮市級土地整治項目和高水平糧田建設項目,建成田塊整齊、土地平整、連片成方的 1.7 萬畝高水平糧田,為規模化、機械化、無人化生產打下堅實的“硬”基礎。
作業過程全智能。通過利用北斗定位和導航系統,對現有存量的拖拉機、插秧機、穴播機、自走式噴桿噴霧機、聯合收割機進行無人化改造,實現全自動的無人化作業功能。
平臺管理全流程。搭建起包括農業大數據平臺、無人農場、智能物聯、遙感監測、養分分布、生產管理、水層管理等多個模塊的數字化綜合平臺。同時,可根據需求調整功能模塊,也可接入其他現有平臺數據,逐步形成綜合性數據平臺。
這帶給我們以下經驗啟示:
形成跨部門協同機制。在機制組織保障方面,嘉定區以“區負總責、部門主抓、鎮級實施”為原則,建立區領導牽頭,區農業農村委主抓,外岡鎮具體落實的工作機制。圍繞片區建設目標和工作重點,明確工作職責,統籌行政和技術力量,實現了農業技術、農業管理、生產運用、信息公司和科研單位的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日常工作中,區鎮兩級均將片區建設納入重點推進業務范疇,落實專人跟蹤進度。
制定相關獎勵補貼政策。市區兩級在前期探索的基礎上,調研制訂了糧食生產無人農場設獎勵補貼實施辦法,明確了獎補對象、資金來源、獎補內容、獎補標準和工作流程等,為加快推進糧食生產無人農場建設,促進糧食生產數字化、智能化、無人化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推動無人作業技術迭代。應用北斗精準農業裝備及信息化技術,通過對現有農業機械在換向、換擋控制、避障功能、遙控功能、電控功能等方面進行改造升級,實現無人化作業“閉環”。
實現生產方式的再變革。無人農場的建設進一步改變了傳統農機作業質量對駕駛員駕駛技術的依賴性,將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方式向標準化的工業化生產方式轉變,整個農業生產過程只需要操作“鍵盤”,就可以實現“坐在辦公室種田”。
解決農業生產力短缺桎梏。據調查,機插秧、植保、收割等三個環節在相同作業條件下,用工平均成本可以從39.3元/畝降至18.5元/畝,平均成本大幅降低。
為打造“上海樣板”提供技術支撐。嘉定區制定了積極推進水稻生產無人農場地方標準創建,《無人農場水稻生產技術規范》已獲批立項,預計明年上半年以嘉定數字化無人農場建設為藍本的全國首個無人農場地方標準可發布實施。
來源: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