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坐落在昌平區崔村鎮南莊營村的北京農學院科技小院里,十余棚番茄正在經歷關鍵的轉色和膨果期。趁著春節假期,農學院院長、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負責人段留生帶領師生走進科技小院,送技術講科普,為種植戶“把脈開方”。
“西紅柿的冬季栽培,最講究的就是保溫,25℃到28℃最適宜。”從寒冷的室外走進溫室大棚,一層薄薄的水霧瞬間覆蓋住了眼鏡片,段留生一邊摘下眼鏡用紙巾擦拭,一邊向大棚角落走去,“越往邊上走越覺得涼,棚內溫差過大,這種環境可不利于西紅柿的生長。”正如段留生所言,大棚角落的番茄枝葉泛黃,長勢明顯較弱。棚壁懸掛著的溫度計顯示,此時棚內溫度不足20攝氏度。
“天氣預報說最近又要降溫,這個冬天不好過。”種植戶任常青湊上前來,請段留生支招兒。
“當務之急是提高棚內溫度,讓葉片和果實充分接受光照。轉色和膨果期,吸收營養很關鍵。”段留生蹲下身捻起一撮土,放在手心搓了搓,問道:“最近還是按正常量澆水嗎?氣溫下降的早晨應該澆足水,給植株也噴灑些水,這樣能阻止土壤中形成霜粒,而且空氣中的水汽凝結也能釋放熱量,提高并保持溫度。”
隨后,他又探頭向距離地面較近的低莖處望,這里枝繁葉茂,需要撥開枝葉才能看到果實。他要來一把剪枝鉗,只聽“咔嚓咔嚓”幾聲,枝條和葉片紛紛掉落下來。任常青有些心疼:“剪這么多,會不會影響生長?可惜了。”
段留生笑著講解知識點:放任葉片增多,反而會影響果實的生長,“多余的葉片和側枝不僅會吸收本該供應給果實的營養,還會像一把傘一樣遮住光照,容易造成類似的轉色不均。”他隨手摘下一顆番茄,用手掌比劃著遮擋住光。這顆正處在轉色期的果實通體呈青黃色,只有一小塊表皮泛著紅色。
“您慢點說,我記一下”“我家大棚的黃瓜總惹病蟲害,請您幫我看看”“希望有新品種能讓我們試種”……聽說種植園來了一位高校專家,其他大棚的種植戶也紛紛圍過來,請求“把脈開方”。這堂原計劃1小時的現場教學課,一講就是一下午。
任常青一直舉著手機錄視頻,不放過任何一個知識點。他笑著說:“西紅柿凍害一直是我的心頭病,這次把高校的專家請來上課,學到了很多,特別感謝。”
段留生介紹,北京農學院不僅把技術送到種植戶身邊,還為科技小院引進了該校自主研發的鋁箔無土栽培技術、自主選育的高品質蔬菜新品種。目前,該校已在南莊營村建起了約20萬平方米的現代化綜合園區,集觀光農業、農事體驗為一體,每年幫助農民增收超15%。“作為首都農業院校,我們將發揮人才、科技和智力優勢,依托科技小院、博士農場等,深入開展支農扶農工作,以科技賦能鄉村振興。”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