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著力推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應用“吉農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管理系統,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植入了“智慧腦”,培育出一批數字型新農人。在數字化合作社方面,吉林省應用“吉農云”的示范合作社1880個,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生產、經營、管理能力。在智慧農場方面,吉林省建立智慧農場60個,重點是應用智能裝備改造升級。松原市前郭縣雙子智慧農場實現耕、種、管、收全過程數字化管理。專家團隊在云上點對點、面對面指導服務,管理者通過平臺發送指令進行線上調度安排,實時監督生產作業情況,實現規范化精準化生產管理。
在吉林大安一處鹽堿地水稻種植基地,新農人們點點鼠標、敲敲鍵盤就完成了對于改良后的土地所有日常監控、控制工作。現在種地更智能、更輕松,現代農業也因此煥發出新生機。智慧農業系統能實時監控作業情況,一個人就可以管理很大的一個項目區,對鹽堿地改良有很大的幫助。
為將“廢地”變沃土,大安市通過對全域土地進行綜合治理,加以科技改良,鹽消堿淡,鹽堿地上造良田。改造治理后,連續5年糧食產量20億斤以上。鹽堿地能豐收,離不開傳感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高科技手段對鹽堿地進行的改良。
根據蘇打鹽堿地土壤遇水易溶、水干成塊易裂的特性,科研團隊在田間道路、上水渠和泄水渠的設計上,采用單排單灌設計方式,同時方便田間管理、運輸和現代農業機械作業,保證上水和排水暢通。目前基地已形成“土地整理—田間種植—水肥管理—機械收獲”涵蓋水稻生產全過程的技術體系及配套裝備,為吉林省西部鹽堿地整治提供了技術支撐與示范。用科技代替人力,如今的大安,在各種高科技企業團隊的支持下,打造“智慧農業”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模式,使農業向更科學方式轉型,讓農業告別了“下苦力、使蠻力”,成為體面又有奔頭的產業。
今年,吉林省推動農業數智化發展。依托“吉林一號”衛星,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升級完善“吉農云”平臺,推動“云·碼·村·社”全覆蓋建設與應用,建設認定一批智慧農業示范基地和“數字村”。開展數智賦能大田作物單產提升試點示范建設。加快玉米全產業鏈大數據中心和平臺建設。加強涉農信息協同共享,拓展種業資源、農業機械、肉牛產業、三產融合等農業數智化應用場景,推動涉農企業、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數智化轉型升級。
作者:張旭成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