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高產攻關田里,新品種小麥實測單產超過878公斤;中藥材育苗工廠內,現代化技術保障藥材種苗更地道;種公牛站凍精存儲車間里,高端肉牛種質資源被輸送到全國各地……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亳州市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種業振興,采用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等,精心培育振興之“種”,加快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持續注入“芯”動能。
新品培育,打造自有農業“芯片”
好種子讓產量“贏在起跑線”
“最高單產878.6公斤,畝均產量約750公斤,又是一個豐收年。”仲夏時節,提起剛收獲的1100畝小麥,渦陽縣楚店鎮后水波村種糧大戶張林森滿面笑容。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如何提高?
“小麥要高產,良種是關鍵。好種子讓產量‘贏在起跑線’。”張林森告訴記者,其家庭農場每年示范種植十幾個小麥新品種,根據測產情況,選擇2個到3個品種進行大面積推廣,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種植小麥5000余畝,畝均增收約100公斤。
近年來,在省市農科院科研人員的精心指導下,張林森家庭農場通過良種良法配套,高產攻關田的小麥實測單產多次刷新全省紀錄,連續4年位居全省第一,其中最高單產達913.18公斤。“渦麥9號”以畝產量782.85公斤的成績,刷新全國百畝連片高產紀錄。
“渦麥9號”是“皖麥38”的升級替代品種,兩者均由亳州市農業科學院自主培育。“前者解決了后者抗倒伏、廣適性較差問題,畝均增產3%以上,帶動農民畝均增收50元至80元,已累計推廣約300萬畝。”該農科院副院長馮斌告訴記者。
麥收時節,記者在亳州市農科院育種基地看到,上萬個形態各異的小麥品種漸次成熟。馮斌仔細觀察,認真記錄,著手準備逐片收割其培育的三代小麥。
“小麥性狀穩定的過程通常要5年到7年,還要經過產量比較、區域試驗等多重考驗,最后經過審定,才能交給農民大面積種植。”馮斌說,小麥從授粉雜交到誕生一個高產優質的新品種,至少需要10年,是“萬里挑一”的漫長歷程。
種業振興,同樣離不開種業企業的參與。
渦陽縣擁有種子經營許可證的種業企業有7家,種子年生產加工能力8萬噸。“我們培育小麥新品種11個,累計推廣種植面積超1000萬畝。”安徽谷神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軍說。
糧安天下,種鑄基石。“渦陽是全國小麥制種大縣,累計培育小麥品種42個,小麥繁種面積突破20萬畝,產量達8.5萬噸,小麥總產量連續6年全省第一。”渦陽縣委農辦副主任楊永立介紹,該縣不斷加強良種技術攻關,打造自有農業“芯片”,著力解決制約種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工廠”育苗,精準解決藥材繁育難題
好苗子讓道地藥材更地道
半夏、亳菊、白術、栝樓、紫蘇……在亳州中醫藥集團有限公司藥用植物組培繁育中心,各類中藥材種苗長勢正旺。
“這些都是通過組培技術進行提純復壯與脫毒快繁的中藥材種苗,與市場種源相比,抗性更強、品質更好、產量更高,畝均增產20%左右。”該公司研發人員趙夢茹告訴記者。
中藥材在自繁自用的種植過程中,受土壤、氣候等因素影響,導致種苗的抗逆、抗病等能力下降。對此,該公司將現代生物、環境調控、施肥灌溉、信息管理等技術貫穿于種苗生產過程,用科技鍛造中藥材“芯片”,已形成30余種中藥材組培快繁技術體系,年產原種種苗逾1000萬株,在地擴繁能力逾2億株。
“‘工廠化’育苗可以實現精確播種、精準控制和集約化管理,是解決部分珍稀或大宗中藥材種苗供應緊缺、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的有效途徑。”趙夢茹說,圍繞“工廠化”育苗技術,該公司已獲得4項實用新型專利。
從神醫華佗辟下第一方藥圃,亳州中藥材種植薪火相傳、經久不衰。全市現有中藥材種植品種410多個,常年種植面積120萬畝以上、占全國的10%,其中規范化種植46萬畝、居全省首位。2023年,該市中藥材種植業產值46.5億元,同比增長9.2%。
如何把好種苗轉化為藥農實實在在的好處?示范、推廣種植不可少。
亳州興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設了720畝的亳藥標準化種植和種質資源保護示范園,用于種質資源在圃保存、創新利用、良種繁育、標準化種植示范及產學研試驗,并有序推進道地藥材種子種苗產品的商品化與應用。目前,該公司已推廣脫毒亳菊標準化種植逾1000畝,采用項目合作方式在河南、山東、廣西等藥材主產區推廣中藥材良種種植逾1萬畝。
“科技賦能,有效解決了傳統中藥材種質退化、混雜,擴繁能力不足等問題。”安徽中藥材種植聯合研究中心負責人劉耀武表示,良種繁育為中藥材注入長壽“基因”,確保種源純正、品質優良,讓道地藥材更地道。
良種繁育,提供高端肉牛種質資源
好“芯片”為肉牛養殖添底氣
寬敞明亮的牛舍里,一頭全身黑毛、頭頂雙角的公牛悠閑地吃著草料,見到陌生人靠近,它歪著腦袋、喘著粗氣,焦躁地走動起來。
“這頭種公牛脾氣不好,它出生于2015年6月,體重超過950公斤,被評定為特級種公牛。”在亳州市譙城區種公牛站生產基地,技術總監劉明軍指著1號牛舍的黑毛和牛告訴記者。
譙城區種公牛站前身為安徽省種公牛站,是全省唯一的國家級良種牛肉種質資源開發利用企業,主要從事牛種資源保護、繁育、科技研發及凍精生產供應業務。該站現存欄國家種質資源庫備案種公牛82頭,每年生產優質凍精50萬劑。
“我們生產的凍精產品嚴格遵循國家相關標準,與進口凍精產品相比,價格更具優勢。”劉明軍介紹,該站引進了全自動凍精生產線、精子密度儀及冷凍儀等先進設備,保障種牛凍精品質。
種牛凍精是培育高品質雜交肉牛的關鍵,直接影響肉牛的抗病力、適應性、生長速度等,是肉牛產業發展的“芯片”。
“種子‘芯片’是根本,是基礎。不能隨便拉一頭公牛來當種牛,要保證種牛的家族純正,這樣有利于優良特性的穩定傳承。”劉明軍說。
譙城區是傳統養牛大區,2023年肉牛養殖規模達4.3萬頭、肉牛全產業鏈產值6億元左右。依托種公牛站建設,譙城區深入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加快構建肉牛良種繁育體系,鼓勵支持農戶發展肉牛養殖和基礎母牛繁育,減少周邊養殖戶遠程調牛成本。
去年8月,譙城區對種公牛站的牛舍、采精大廳、實驗室等設施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進一步完善種質資源繁育體系,提升肉牛種源生產能力,提供高端肉牛種質資源,把種公牛繁育良種輸送到全國各地。
“種公牛站還與安徽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建立合作關系,開展牛肉種業科技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譙城區畜牧獸醫水產服務中心畜牧股股長沈州告訴記者,該站擬增擴種公牛群體90頭以上,年生產優質種公牛凍精60萬劑以上,打造國內肉牛種業研發創新基地、重點項目創新研究開發與成果轉化基地、專業人才培養基地。
來源: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