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術正在促使世界農業發生巨變,設施農業是知識與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集成了現代科學領域,如信息、材料、電子、能源、機械、生物、建筑、品種、栽培、養殖、管理等現代科學技術,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易于集約化生產等特點,在國內外發展速度很快。
國內外市場的不斷拓展,“一帶一路”為我國設施農業走向世界提供了廣闊平臺,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也將增加。
隨著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發布,"加快發展設施農業"的號角已經吹響,預示著我國農業向更高層次邁進的決心。
什么是設施農業
設施農業是一種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方式,它利用科技手段和人工建造的設施來控制和優化農作物及動物的生長環境,以實現高效、高質、高產的農業生產目標。這種生產模式不受或較少受自然季節和氣候條件的限制,能夠在不同地理和氣候條件下全年進行。
設施農業的核心在于其環境控制能力,主要通過以下幾種類型的設施實現:
溫室大棚:可以調節內部的溫度、濕度、光照等條件,為植物提供理想的生長環境。
農業生態園:結合生態學原理,創建循環農業系統,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環境友好。
智能農田: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精準農業管理,如智能灌溉、病蟲害監測等。
關鍵技術包括:
覆蓋材料:高效利用太陽能的材料,既能保證冬季的保溫,也能在夏季實現降溫防熱。
環境調控系統:自動或半自動控制溫濕度、光照強度、通風換氣等,創造最適生長條件。
水肥一體化:精準施肥和灌溉,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減少浪費。
品種選育:選擇或培育適應設施環境的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作物和畜禽品種。
設施農業不僅涉及植物栽培(如蔬菜、花卉、果樹),還包括設施養殖(如水產養殖、畜牧養殖)等多個方面,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農業現代化水平。
它通過集約化、工業化的方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生產效率,是應對人口增長、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設施農業的優勢
“一號文件”提出要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穩定糧食、蔬菜、肉類生產,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生產手段方式,設施農業需要充分發揮反季節保護地生產栽培優勢,為市場提供特色鮮明,多樣化、高品質化的農產品。
保生產,穩供應:在設施農業的呵護下,無論寒暑,都能保證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的持續供應,滿足市場對高品質、多樣化食品的需求。
抵御風險,強化韌性:面對自然界的不確定性,設施農業猶如堅固的堡壘,有效抵御自然災害,保障農業生產安全,為糧食安全筑起堅實的防線。
效率躍升,科技賦能:結合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設施農業實現了生產管理的智能化,大幅提高了作物生長速度與品質,同時降低了勞動強度。
土地的智慧利用: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創造無限可能,設施農業不僅優化了耕地使用,還能在非傳統農業用地如戈壁、鹽堿地上開辟新的生產空間,緩解了資源緊張問題。
推動第三產業進步:許多靠近城市的溫室大棚正積極投身于第三產業的發展中,涵蓋了休閑觀光、親身體驗采摘、教育型農場以及個性化生產等多種形式。
這不僅增強了農業的附加價值,還拓寬了從農產品的加工、銷售到服務等各個環節的增值空間,實現了收益的多渠道增長。
順應現代農業國家發展戰略: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關鍵路徑與支撐點,設施農業通過其戰略部署,有效解決了傳統農業面臨的難題,引領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趨勢。
我國設施農業的發展機遇
現代化轉型的黃金時機
在“十三五”規劃的引領下,農業現代化成為國家戰略的重點,而設施農業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關鍵體現,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這一浪潮不僅加速了設施農業的高速增長,也有力推動了農業供給側結構的深刻變革。
商業資本的加速注入
政策層面明確鼓勵商業資本參與農業領域,特別是通過農業PPP項目的形式。設施農業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其大規模的資金需求可望因商業資本的快速入場得到有效緩解,為行業注入強勁的發展動力。
返鄉創業的國家激勵
隨著國家積極推動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的實施,新興農業形態如設施農業、光伏農業、有機農業等,成為了返鄉創業者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
政策與資金的雙重支持將促進其向更規模化、專業化及產業化的方向邁進。
設施農業,正以其獨特的魅力與強大的生命力,改寫著中國農業的未來。
我國設施農業的趨勢發展
都市邊緣區設施農業的蓬勃發展
我國城市居民人口的膨脹對高質量農產品的迫切需求,城郊型設施農業將迎來面積與技術的雙軌加速發展。
在此進程中,有限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成為關鍵,驅使該領域在技術革新與規模擴張上取得重大突破。
作為新興增長點,設施農業將獲得更多政策扶持與資金注入,加速其向規模化、專業化及產業集成化的高級階段演進。
結構優化與技術體系的精細化整合
設施農業的內在構造將趨向更科學合理的布局,配套設施、作業機械以及環境調控系統的持續升級,將共同推動行業的技術進步與環境友好型實踐。
借鑒并吸收國際先進的溫室技術,國內將致力于開發集高效能源利用、環境調控于一體的現代化溫室設施,同時,探索新型材料與光調節技術,旨在構建更為完善的生態系統,減少對外部化學投入的依賴,通過精確農業管理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與可持續發展目標。
作物品種改良與創新應用
遺傳工程與組織培養技術的實用化進展,將解鎖一系列高產、高質、強抗性的設施農業專用作物品種,這些品種不僅能夠抵抗不良環境因素,還能有效對抗病蟲害,延長儲藏期限,為設施農業的產量與質量帶來顯著提升。
區域拓展與扶貧效應
設施農業的發展軌跡將不再拘泥于傳統優勢區域——華北、東北及沿海地帶,而是向西北及其它經濟相對滯后地區延伸。
得益于這些區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配合必要的資金、技術支持,設施農業有望在這片新天地中迅速壯大,不僅促進當地經濟的飛躍式增長,還將在國家扶貧戰略中扮演重要角色,為減貧增收提供堅實支撐。
我國設施農業正步入一個集技術創新、結構優化、區域擴張與社會效應回饋為一體的全面發展新時期,依托政策導向、技術創新與資本助力,正逐步邁向更加高效、環保與可持續的未來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