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巴渝田野迎來收獲季。從做優特色產業,到強化科技賦能,各地多措并舉讓豐收成色更足。
由山東省農科院和重慶市農科院聯合實施的魯渝科技協作“矮稈糯高粱新品種引進與示范”項目近日通過田間測產驗收,在云陽試種的高粱新品種濟糯粱2號畝產達474.96公斤,創下目前全市試種范圍的畝產最高紀錄。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潤豐告訴記者,經歷了39天的四十度以上高溫,干旱少雨的這種環境,產量依然達到了474公斤以上,說明這個品種適合干旱的丘陵地區種植廣適性比較好。
重慶市農技推廣總站推廣研究員劉麗介紹,示范片通過實施輕簡化直播技術,實現了節本增效,而且從田間表現看這個品種,抗倒伏、耐高溫伏旱、抗病蟲表現很不錯,產量的話比大面積平均水平高了50%以上。
在涪陵,首座草莓植物工廠日前建成投用,工廠通過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營造適宜草莓生長的最佳環境,首批種植草莓10畝,預計產量2萬斤。采收后,還將種植番茄,實現草莓和番茄輪作,進一步提高大棚收益。
涪陵區龍潭鎮菜臻多蔬菜種植基地負責人庹兵表示,濕度和溫度達到了自動管理模式,生產作業還有水肥營養都實現了自動化,栽培管理可控化和數字化,讓他們的產品達到環保綠色健康。
科技賦能讓特色產業發展更有底氣,也讓各地的“土特產”更具含金量。奉節縣近日舉辦2024年度臍橙訂貨會,來自浙江、陜西、河北等地的經銷商踴躍簽購奉節臍橙15萬噸,總金額超10億元,單斤價格突破國內同類產品均價。在綦江區永城鎮,當地充分利用優質水資源發展鮮蝦、錦鯉等特色水產,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格局。走進復興村的鮮蝦養殖基地,隨著捕撈工人們收緊漁網,一只只體態飽滿、個頭碩大的羅氏沼蝦蹦出水面。今年,基地擴大養殖規模,羅氏沼蝦和南美白對蝦總產量預計超20萬斤,產值800余萬元,帶動農戶持續穩定增收。
綦江區永城鎮復興村村民鐘德明說:“我每天打兩輪蝦,一輪大概有七八百斤左右,這里上班工資大概得七千到八千,工資還是比較可觀的。”
來源:第1眼-重慶廣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