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青海,色彩繽紛,美不勝收。天津對口支援的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下稱“黃南州”),此時草木豐沛,正是放牧好時節。天津農學院教授、青海省三區人才、天津農學院智慧農業創新團隊帶頭人劉同海和他的團隊成員們,也趕在這個時間段,來到了同仁市年都乎鄉夏卜浪村犏牛繁育養殖專業合作社,抓緊時間為“黃南州犏牛繁育智能化關鍵技術示范推廣和產業提升”項目進行相關的數據采集。犏牛是一種雜交品種,是黃牛與牦牛配種結合生育的一代牛種。雖然肉質略次于牦牛,但是產肉量、產奶量均高于牦牛,繁育成本更低。
2022年,同仁市實施“三五四五”犏牛基地建設工程,規劃在2035年前建成3個千頭犏牛養殖基地,5個500頭犏牛養殖基地和45個250頭犏牛養殖基地。年都乎鄉投資969萬元,打造千頭犏牛繁育基地,在天津市科學技術局和黃南州科學技術局等部門的組織下,天津農學院智慧農業創新團隊負責人劉同海教授率團隊骨干成員一行5人,在同仁市畜牧獸醫站相關技術人員陪同下,以同仁市年都乎鄉夏卜浪村犏牛繁育養殖專業合作社為示范點,積極開展黃南州犏牛繁育智能化關鍵技術服務,為人工授精犏牛繁殖插上“AI翅膀”。
劉同海和他的學生們,重點工作是搭建一個犏牛配種智能化云平臺。為了收集數據,他們前期要搭建模型并裝配設備。為牛脖子套上拾音器用于識別牛的叫聲;利用紅外線觀測設備識別牛的體溫;通過“牛臉識別”來鎖定可進入配種階段的牛;通過無人機和視頻數據觀察牛的運動軌跡。后續將這些數據建立模型,并通過前端設備和手機App實現數據采集與分析,為了解決山區放牧沒有信號的問題,他們還設計了離線操作按鈕。等到有網絡以后,數據能夠自動上傳, 協助當地畜牧工作人員判斷育種條件,從而進一步提升犏牛人工授精配種成功率。
在養殖人員生活的屋子里懸掛著一臺顯示器,上面播放著合作社各個區域的畫面。據劉同海介紹,未來這里將是養殖場的數據中心,通過數字人播報的方式,更高效地展開配種工作。犏牛的其他數據也將顯示在屏幕上,提升養殖效率。
經過十幾天時間的現場調研及數據采集,劉同海和他的學生們馬不停蹄地返回學校實驗室,投入到下一步的工作當中。據劉同海介紹,該云平臺預計今年年底投用到夏卜浪村犏牛繁育養殖專業合作社,明年8月前將覆蓋同仁市各養殖基地。屆時當地牛群繁育率有望進一步提升。
自2010年天津市對口支援青海省黃南州以來,始終堅持“黃南所需、天津所能”,累計投入援青資金超過18.51億元,實施項目567個,助力黃南“特產”邁向新高度。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