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效率為傳統設施3倍的工廠化番茄栽培技術、減少化學農藥使用25%的智能溫室機器人、節省水肥超10%的水肥管理技術……近日,北京市海淀區“未來農業”人才會客廳智慧農業專家論壇舉辦,6項設施農業發展海淀案例發布。
智慧農業是發展趨勢。海淀區2021年實施了北京市第一個高效設施農業試點,在翠湖智慧農業創新工場建起10萬平方米智能連棟溫室,為京津冀單體最大。目前該創新工場智能溫室面積已達21萬平方米。
論壇上,智能連棟溫室設施設備國產化創新與應用、工廠化番茄優質高產關鍵栽培技術集成與創新、智能溫室專用機器人裝備研發與應用等6項設施農業發展的海淀案例發布。
“智能連棟溫室設施設備此前高度依賴進口,每平方米造價高于2000元,拿不到核心裝備技術不說,相關技術也難以適應北京本地的氣候條件。”翠湖智慧農業創新工場相關負責人李新旭介紹。經過國產化,優化了智能連棟溫室荷載、風載、加溫、通風等核心參數,溫室也更適合北京的氣候,國產化率達到80%以上,建設成本降低了30%。
智能連棟溫室里種什么?工廠化種植番茄!李新旭介紹,實踐中集成創新了關鍵栽培技術,讓勞動效率達到傳統設施的3倍,還創新了夏季多頭苗、雙頭苗等不同苗齡番茄嫁接育苗技術,種苗成本降低30%以上,采收期延長30天以上。水肥管理技術則在無土栽培環境下節省水肥超過10%。目前溫室內大番茄產量每平方米超過42公斤,櫻桃番茄產量每平方米超過17公斤。此外,今年5月還建成投用了北京市首個半封閉溫室,實現了北京地區番茄越夏生產。
智能溫室里誰來種地?有專用機器人!針對大型連棟溫室運營人力成本高的問題,創新工場打造了設施農業全產業鏈無人化或少人化的機器人作業模式,開發了多傳感器融合的機器人導航定位系統和設施番茄花朵和果實識別定位系統,番茄采收機器人、噴霧機器人和自適應授粉機器人大大節約了勞動力,還減少了25%的化學農藥使用,形成國內首個設施番茄少人化蔬菜工廠。
論壇上,海淀區農業農村局與北京農業職業學院簽約開展產教研合作,海淀區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掛牌成為中國現代設施農業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的“人才培養實踐單位”,各方將共同在就業推薦、頂崗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員工培訓等多個方面開展合作,共同打造產教融合的新生態,助力“未來農業”發展。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