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沙發上輕觸手機屏幕,就能對果園中脆李生長情況“了如指掌”;通過安在地里的各種傳感器,就能將土壤濕度等數據“一網打盡”;依靠智能識別系統檢測功能,就能為果樹病蟲害早期跡象“把脈問診”……近日,巫山縣曲尺鄉權發村種植大戶王恩海告訴記者,近年來他依托數智化手段為果園管理提供雙重保障,農業生產變得更加高效科學。
為王恩海分憂解難的是一個名為“巫山脆李產業大腦”的數智化運行平臺,該平臺遵循“數據-知識-模型-運用”建設路徑,以均衡施肥、樹體管理、病蟲害預警等5個模型為支撐,借助各種傳感器、智能監測設備構建起“李好生產”技術智慧平臺,不僅提高了脆李管護水平,確保了品質和產量,也讓消費者能夠享受到更加新鮮、健康的水果。
從數據到決策 “產業大腦”的核心所在
“我的脆李生長管護越來越好,從越冬管理到花期育肥,再到脆李生長全周期的土壤控水、雨季覆膜……都離不開‘產業大腦’的支撐。”王恩海告訴記者,他在權發村種植了20畝脆李,得益于近年來數字果園建設和“巫山脆李產業大腦”應用,他依托“數智化”基本告別了“望天收”。
向脆李種植戶提供科學決策的依據,收集脆李生長全周期的各類關鍵數據,是“巫山脆李產業大腦”的核心所在。記者了解到,該平臺既可以實時掌握土壤濕度、土壤pH值、光照強度、日降雨量等環境數據,也能及時跟蹤脆李果樹生長狀況、果實發育情況,并按照物候期對應的農事生產規律,向種植戶精準推送生產技術信息,以“模塊化”推動“數智化”運用。這就意味著,脆李種植管護實現由簡單粗放向智能精準轉變。
從生產到消費 數智化應用“一張網”
“傳統農業生產主要依靠經驗辦事,對是否缺水、缺肥的判斷更是因人而異,這種停留在經驗之上的脆李種植管護,缺乏科學性和準確性,經常導致施肥不準、用藥不精、管理不善,進而影響產量和品質。”巫山縣果品產業中心主任劉仁鵬表示,“產業大腦”則是對匯集的各類數據進行分類歸集、疊加計算、AI分析,發揮數字要素綜合效能,從生產到消費,構建起脆李數智化應用“一張網”。
劉仁鵬介紹,他們利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建立了“產業大腦+未來果園”一體化數智平臺,將脆李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各個環節集于一體。按照“1+3+1+N”架構,即1套共性化大腦技術支撐平臺,3種關鍵支撐(智能農業物聯網平臺、智能種植設備設施、湖倉一體數據底座),1個包含算法模型的產業大腦能力中心,以及N個賦能未來果園的應用場景,形成“產業大腦+未來果園”的數智閉環系統。
比如,“產業大腦”就涵蓋了“李好管家”“李好生產”“李好服務”“李好金融”“李好決策”5個一級核心業務應用場景和26個二級應用場景,將經營主體電子檔案、生產技術智慧運用、農事生產追蹤溯源、電子交易中心等場景搬至線上,實現從生產到消費各個環節數據的有效應用,讓數據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
從個體到全局 22萬畝脆李接入“大腦”
“每年脆李成熟的時候,我們就通過‘產業大腦’了解果園信息,進行精準收購,省去很多中間環節和對接時間。”重慶渝之禮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魏曉禹從事脆李電商銷售多年,也是“產業大腦”的受益人之一。
記者了解到,“巫山脆李產業大腦”建立了系統化數智網絡,實現了脆李從個體到全局的可視化,有效解決了脆李銷售中的堵點痛點。如今,平臺已經可以將在“產業大腦”中備案的3637個脆李種植主體,包裝成數字店鋪上線到脆李電子交易中心,一舉打通生產端和消費端,實現產品與市場的精準對接。
除了消費端能夠掌握生產端的變化情況,對種植戶而言,也能夠實時、準確了解到消費端的動態變化,從而更加科學地優化產品結構,提高資源配置能力。
通過打破“端”與“端”的數據壁壘,創新數據應用模式,2023年,全縣脆李商品果率提高了15%,畝均產值提高超10%,畝均生產成本降低近30%,實現畝均增收2000元以上,帶動當地6萬果農增收致富。
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產業大腦+未來果園”不僅建立了脆李產業數智化閉環體系,還打通巫山脆李從生產到銷售的全產業鏈基礎數據采集、運用和服務,還形成了種植、采摘、分揀、包裝、冷鏈、物流、加工、銷售全鏈條高效協同,截至目前,共覆蓋脆李種植面積22.31萬畝,接入經銷商106家、供應鏈企業6家。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