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抓好“三農”工作,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歸根結底就是要實現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的目標。如何實現“三增”?3月7日,記者邀請市委農業農村工委書記、市農業農村委主任、市鄉村振興局局長劉貴忠,結合報告談我市抓“三農”工作的具體打算。
做好“土特產”文章
重點打造一批年售10億元以上的“爆品”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這對山地丘陵面積占比九成多的重慶來說,要實現農業增效益,就必須因地制宜做好‘土特產’文章。”劉貴忠說,具體而言,將圍繞4個方面,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
首先是深入實施千億級優勢特色產業培育行動,著力打造“3+6+X”農業產業集群,重點打造10條百億級生態農業產業鏈;其次是加力實施食品及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再者是培育壯大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最后是做大做靚巴渝特色名優品牌。
以食品及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為例,我市將重點圍繞“育龍頭、帶鏈條、搭平臺、優生態、創品牌”狠下功夫,深入實施“頭羊計劃”,持續抓好食品及農產品加工領域科技創新,引進培育一批食品及農產品加工鏈主企業。同時,持續開展“爆品”打造專項行動,力爭市級重點打造一批年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區縣打造一批年銷售收入5000萬元以上的“爆品”。
既“塑形”又“鑄魂”
力爭和美鄉村達標覆蓋率在60%以上
“要讓農民可感可及,得到實惠,巴渝和美鄉村建設必須從‘塑形’和‘鑄魂’兩個方面發力。”他說。
在“塑形”上,一方面,加強縣域城鄉規劃建設統籌,順應城鄉人口變化趨勢,統籌好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促進城鄉要素配置、產業、基礎設施等一體化發展,實現區縣城、鄉鎮、農村功能銜接互補。
另一方面,通過深入推進農村基礎設施“五網”建設、縣鄉村公共服務一體化、人居環境“三個革命”深化提升、黨建引領“四治融合”、鄉村人才支撐等“五大工程”,力爭今年新建達標村2000個以上,和美鄉村達標覆蓋率在60%以上,推動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全面發展。
在“鑄魂”上,將豐富農民群眾文體生活,加大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支持農民群眾自發開展具有農耕農趣農味的“村字號”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
同時,深入開展“春風滿巴渝”社會風氣提升行動,推進移風易俗,加快形成鄉村文明新風尚。
打好“組合拳”
力爭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
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今年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目標為7%,如何實現這一目標?
“我市將打好一系列‘組合拳’。”他說,一方面將強化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與帶動農民增收掛鉤機制,推廣“訂單收購+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合作方式,把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
另一方面,大力推進小縣大城、強鎮帶村、強村富民貫通聯動改革,深入推進強村富民綜合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健全完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鼓勵各地根據實際發展需要,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多樣化途徑,增加農民收入。
此外,我市將持續壯大鄉村富民產業,大力發展家庭農場、家庭作坊、民宿經濟等家庭經營增收項目。同時擴大以工代賑實施范圍,開發拓展鄉村就業崗位,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增加務工收入。(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趙偉平)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