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保定市清苑區北蠻營村的麥田里,省植保植檢總站防治科科長李娜認真查看小麥苗情和土壤墑情。
“去年冬天氣溫偏高,隨著氣溫回升,病蟲害繁殖速度加快,開始危害小麥。”李娜說,科學做好小麥病蟲害的防控,應抓住返青至拔節前這個關鍵期,提早預防、跟進管理,助力小麥大面積單產提升。
從3月11日召開的河北省植保植檢工作會議上獲悉,去冬今春,全省氣溫較常年偏高,氣候條件較為特殊,在田病蟲基數較高,病蟲害將呈偏重發生態勢。
“今年我們將圍繞‘全省主要糧食作物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這一核心目標,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力量積極參與病蟲害監測防控,確保不因病蟲危害造成糧食減產。”省植保植檢總站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省植保植檢系統將做好病蟲害防控,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減少損失,保障糧食安全。
病蟲害防治事關糧食穩產增產,也是實現穩產保豐收的關鍵。如何實現“蟲口奪糧”?省植保植檢總站提出,做好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要抓住“早發現、早預警”和“早發動、快處置”這兩個關鍵,防早防小,贏得防控空間和時間。
我省是全國小麥主產區之一,小麥常年種植面積3300多萬畝。
“小麥返青以后農戶要高度重視麥蜘蛛、蚜蟲、麥田雜草以及莖基腐病的防治。”農技專家建議,對于莖基腐病、紋枯病等根部病害偏重的麥田,及時選用對路殺菌劑進行莖基部噴施,早防早治。對于冬前未進行雜草秋治的地塊,返青后針對雜草發生類型和程度,及時采取化學除治、中耕除草、人工拔除等有效措施,防控雜草蔓延危害。
為確保糧食豐產豐收,省植保植檢總站提前進行病蟲害趨勢預判,以主糧作物種植鄉鎮為單元,建立“分級指導、網格到人、全面覆蓋”的省市縣鄉四級“網格化”工作機制,切實把監測防控措施落實到每個網格,確保防控效果。
“在我省1395個小麥種植鄉鎮,我們充分利用省市縣鄉2000余名植保技術人員,發揮他們的技術優勢,做好小麥病蟲草害的監測防控。”省植保植檢總站相關負責人說,我省結合成立河北植保無人機飛防聯盟,圍繞“綠色噸半糧”創建病蟲害科學高效防控“樣板田”和實施社會化服務與病蟲害防控資金項目統籌使用等,整合優秀的植保服務組織飛防資源,集成應用統一的防治技術模式,全力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河北日報記者 郝東偉 見習記者 劉蘊哲)
來源:河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