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一個地少人多的國家。他自己努力成為世界農業強國的因素太多了。日本農業現代化走了一條不同于歐美先進國家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道路,取得了顯著成效,被譽為日本模式。
日本農業最大的特點是從事農業的人口多可耕種的土地少,可耕種土地不集中,無法使用大型機械,農業經營規模不大。根據這一現實國情,日本選擇了先行改良種子品種、改良土壤環境、然后再進行機械化的道路。具體路徑:土地改良-化學化-良種改良-機械化。
二戰后,日本農業走上了現代化的改革。根據國情,日本選擇了不同于歐美的農業現代化模式和道路,即通過改善農業水利設施,采用更多的勞動和廢物節約土地生產模式。推廣優良的農業品種。廣泛應用勞動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相結合的小型精耕細作生產模式,發展農業現代化。
1955年以后,日本工業化發展迅速,吸收了大量農村勞動力,為農業機械化生產提供了一定的條件。此時,日本大量使用機械化農具進行農業生產。日本農業機械設備從1955年的9萬臺增加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50萬臺,基本實現了現代化。
日本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具有明顯的特點:
1.先化學化,后機械化。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農業化學的國家,這源于其土地少、需要精耕細作的國情。
2.兼業農民一直占很大比例。
日本完全從事農業的農民并不多,大部分都是從事其他業務的兼營農業生產。
3.日本農業社會化服務質量高。
這對促進日本農業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日本擁有發達的農業合作社——日本農業協作組合(農業協會),功能多樣、全面,涵蓋農業生產、農產品采購、銷售、流通等領域,負責農業生產數據采購、農民生產計劃、農產品銷售等事務。
4.農村產業發展與農業發展同步。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農村工業化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政府制定了鼓勵工業企業在農村投資工廠、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一系列政策。在農村設立工廠的企業可以享受貸款折扣。減稅和其他政府鼓勵政策。
5.重視推廣農業教育和農業科研技術。
日本高度重視農業教育,大力發展各級農業教育,進一步培養農民,普遍提高日本農民素質。農業科研和實驗機構直接相互合作,實現了科研成果在各地的應用和推廣。
由于其優秀的技術能力,日本在農業生產方面的劣勢也得到了彌補。在日本,雖然平原耕地稀缺,但先進的播種、灌溉、施肥、收獲和自動化生產工具至少可以滿足國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