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是一個耕地面積和農業人口較少的國家,但它創造了全球9%~10%的農業產值。土豆、雞蛋、啤酒、奶酪和西紅柿的凈出口占世界第一,特別是土豆占世界農產品市場的60%以上。
荷蘭人多地少,被稱為低地之國,27%的土地低于海平面。為了開發生存的土地,荷蘭人自古以來就代代相傳,海岸線超過2400公里。因此,有一種說法是上帝創造了大海,荷蘭人創造了海岸。正因為如此,荷蘭人把土地當作黃金
荷蘭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農業成就,離不開其世界級的設施農業水平。具體來說,首先,無土栽培技術發達。荷蘭90%以上的設施農業園區采用無土栽培,一般采用巖棉作為栽培基質。與普通土壤相比,巖棉可以避免水分流失或泄漏。此外,巖棉不含任何營養成分,便于管理者在作物不同生長周期調整營養配方,最大限度地為作物生長提供適當的水分和營養。
其次,循環灌溉技術先進。以巖棉為培養基質,一般需要過度灌溉,以保證基質中營養物質的穩定性。巖棉中栽培營養物質的回流量一般保持在40%左右。如果允許這些營養物質排放到自然環境中,不僅會影響生態安全,還會造成水分和營養物質的浪費。為了提高水分和營養物質的利用率,荷蘭設施農業園區一般采用封閉式灌溉系統,消毒后再回收栽培營養物質,水分和營養物質的循環率達到90%以上。
農作物供水的準確性。荷蘭設施農業園區開發了適合不同作物生長周期的供水管理模式。理論上,作物吸收水分主要用于抵消蒸發,作物的用水量通常與光照時間成正比。荷蘭設施農業園區采用精確的供水控制系統,根據作物生長周期調整供水,一天內可根據太陽輻射及時調整供水,既能保證作物生長的需要,又能避免過度灌溉造成的水資源浪費。
雨水收集系統已經發展起來。從作物生長的角度來看,與地下水和地表水相比,其EC值低,礦物質成分少,是巖棉無土栽培的最佳水源。
為了充分利用雨水,荷蘭設施農業園區一般建立了雨水收集系統,其雨水灌溉占供水灌溉量的50%。目前,一些花卉農業園區還建立了雨水注入系統多雨季節,多余的雨水注入地下,保存在特定的土層中,以便在需要時提取。該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節約水資源,而且可以有效地中和地下水,提高地下水的質量。
在荷蘭,80%的蔬菜和水果通過近20個大型水果和蔬菜拍賣市場達成交易。荷蘭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出口國。花卉出口占國際市場的70%以上,已成為該國的支柱產業。荷蘭全年供應5500多種不同的花卉,2000多種不同的盆栽植物,2200多種庭院植物。95%的花卉通過7個花卉拍賣市場達成交易。因此,荷蘭人還創立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荷蘭拍賣——從高價到低價拍賣,確保花卉第二天出現在紐約和東京的街頭花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