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物聯網,在農業的具體表現,便是智能溫室大棚控制系統,運用物聯網設備中的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PH值傳感器、光照傳感器、二氧化碳傳感器、紫外線傳感器等設備,檢測環境中的溫度、相對濕度、PH值、光照強度、土壤養分、土壤酸堿度、CO2濃度等物理量參數,通過各種設備、LED顯示屏實時顯示,或者通關邊緣計算進項自行控制、調節,保證農作物有一個良好的、適宜的生長環境。
傳統農業,澆水、施肥、打藥,農民全憑經驗、靠感覺。如今,設施農業生產基地,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瓜果蔬菜該不該澆水?施肥、打藥,怎樣保持精確的濃度?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如何實行按需供給?一系列作物在不同生長周期曾被“模糊”處理的問題,都有信息化智能監控系統實時定量“精確”把關,農民只需按個開關,做個選擇,或是完全聽“指令”,就能種好菜、養好花。
農業是物聯網的另一個重要領域。從配水和田間監測到不同滴灌和作物發展模式,物聯網在農業中的作用是一個巨大的。現在,在物聯網的幫助下,農民可以更多地了解作物模式。各地的人們也開始進行使用以及無人機來監視田野。隨著物聯網專門用于農業實踐的工具的發展,農民的生活突然變得非常方便。
農業物聯網的優勢:
1、運程控制功能:空氣溫度、空氣濕度、光照強度、光合有效輻射、風速、風向、雨量、雨點、紫外線強度氣象監測設備;土壤溫度、土壤水分、土壤電導率等傳感器;
2、通信控制系統:通過有線或LORA/GPRS/2G/3G/4G無線通信,主控處理傳輸采集數據;
3、警告系統功能:需預先設定一個適合發展條件的上限值和下限值,設定值可根據農作物產品種類、生長周期和季節的變化情況進行信息修改。當某一數據超過限值時,系統會立即向相應農戶發送預警信息,提示農戶及時采取措施。
4、數據記錄分析功能:記錄了農作物繁育、生長等過程的監控與生產歷史數據,采集到的數據以實時變化曲線的形式顯示出來,便于觀察系統某時間段內整體的檢測狀況,根據該曲線可合理的設置參數,可分析環境的變化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5.通過使用LORA傳感器通訊,農業物聯網可以有效地減少人力消耗和氣象天氣、土壤環境對農作物的影響,從而獲取到準確的作物環境和作物信息。
智慧農業在我國展現出較好的發展潛力。創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農業的發展模式,通過應用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GIS技術、傳感器技術以及大數據技術等使中國農業從原來看天吃飯的傳統農業模式轉變為高產、高效、低耗、優質、生態和安全的智慧農業模式。